阔步迈进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大路上
——写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五周年之际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当今的中国教育,正在进入一个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新时代。
面向新时代,我们必须回答好以什么样的教育振兴民族、以什么样的人才担当使命的历史之问。
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
2018年9月10日,备受瞩目的全国教育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就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全方位部署,擘画出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的五年间,教育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记嘱托,凝心聚力促发展,砥砺奋进新征程,创造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成就,阔步迈进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大路上。
掌舵领航,锚定前进方向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出战略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鲜明提出九个坚持——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深刻阐释教育的首要问题——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
……
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系统回答了教育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教育发展掌舵领航。
一次次讲话注入发展动力,一次次寄语激扬青春梦想,一声声问候温暖教育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等教育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亲切座谈,阐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强调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
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还先后给多所学校、众多师生回信、致信,极大鼓舞和激励了教育战线广大干部师生,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些回信,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亲切关怀——
“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为同学们点赞。
中国农业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王雯欣认认真真、反反复复地读了好几遍回信内容:“总书记对我们科技小院的同学们所见识的世面、经历的成长、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很欣慰’的表述,让我们感动得红了眼眶。”
这些回信,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深切期待——
对教师这个默默奉献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时时牵挂于心。他多次回信、致信教师盛赞其奉献精神,尽显对师道的尊重和对教师的关心。
2021年9月8日,在第三十七个教师节来临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并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祝福。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是黄大年生前所在的队伍。收到回信后,团队成员马国庆说:“激动过后更要思考,怎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落实到科研和教学中,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这些回信,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深邃思考——
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的老教授回信,“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是新时代给北科大出的新课题。
如何回答新课题?学校面向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明确科研方向,主动承担重大科研任务,面向新兴行业和重点领域实体化成立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矿产资源战略研究院等机构。积极布局“新工科”建设,聚焦智能采矿、低碳智慧冶金、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学科交叉方向。
一纸信笺,满载殷殷期许;一纸书信,情怀万千也力量磅礴。
这些写给广大师生的书信,与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关心关爱教育的动人故事一起,跨越时间飞越山海,温暖人心催人奋进。
2022年10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党的二十大隆重召开。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安排部署,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
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前进方向。
新的使命,鼓舞着教育战线全体干部师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的美好图景在神州大地渐次展开。
“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加速形成
2018年末,“立德树人”一词入选当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高度浓缩了教育的关注点。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是在这次大会上,劳动教育首次纳入“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育人目标。
五年来,围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改革着眼全局,在关键处落子,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密集出台、稳步推进,一个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进。
2023年秋季学期开学,一本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用书出现在大学师生的书桌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
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编教材,对于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从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到将思政课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从高质量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落细,广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
——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更多孩子参与体育、爱上体育。
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成都大运会上,中国大学生运动员以优异成绩展现了体教融合的成果——中国越来越多的优秀运动人才从校园孕育而生。
202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以体育人、体教融合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在四川凉山,过人、对抗、横敲、射门……布拖县拖觉镇小学的绿茵场上,该县第一支校园女足的队员们正在训练,因为足球,腼腆内向的她们变得生动活泼,因为足球,她们接受了更优质的教育,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在江西南昌,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高新校区校长罗英的体育课别开生面,矿泉水瓶、塑料袋、气球都是体育课的“玩具”,学生的体育课玩出了新花样……
数据显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现逐步提升趋势,各学段学生超重和肥胖比例、视力不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学校美育得到全面加强,以美化人、以美育人成效显著。
202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把美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配齐配足美育教师,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美育交响曲接续奏响。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99.8%的义务教育学校按照国家课程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97.7%的高中落实艺术类必修课程要求;80.7%的中职学校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87.6%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同时,许多学校在“开齐开足”美育课的基础上,丰富课程内容,打通学科边界,向“开好”美育课努力。
——劳动教育得到应有重视,田野成为育人新课堂。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着眼于落地落实,绘制出了一份全学段劳动教育推进路线图;2022年秋季学期,“劳动课”走进全国中小学,与语文、数学课一样,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劳动教育的“号子”嘹亮吹响。
当今天新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儿童青少年成长起来,明天他们也能依靠辛勤劳动,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迈出关键步伐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五年来,教育发展交出了这样的答卷——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8年的81.7%上升到2022年的89.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8年的94.2%上升到2022年的9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8年的88.8%上升到2022年的91.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8年的48.1%上升到2022年的59.6%。
数据的背后,是五年来我国教育普及水平的大幅提高。我们全面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水平更高、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转变,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立足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这五年,我们在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的同时,也迈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步伐。
——持续推进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基础教育。
《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文件印发,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从普及向补齐普惠资源短板、完善普惠保障机制、全面提升保教质量转变。
义务教育在全面实现基本均衡后走向优质均衡新起点。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建好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健全资助帮扶制度等,让亿万孩子在“家门口的好学校”共享优质教育。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对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培养时代新人;“双减”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极大减轻,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学生睡得更饱、身体更壮、视力更棒、学得更好。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等文件有力地激发了普通高中办学活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科技高中、人文高中、外语高中、体育高中、艺术高中、综合高中等多样化有特色的高中学校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
这五年,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政策密集出台,重大改革深入推进。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破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障碍;“双高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本科职业教育稳步推进,打破职业教育止步专科的“天花板”;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体建设如火如荼,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中职—职业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的职业学校体系基本建成,职业教育吸引力增强,每个孩子都享有人生出彩机会。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这五年,高等教育实现从规模向内涵、从量变向质变的“跃升”。两轮“双一流”建设计划接续推进,一批大学和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高教40条”全面谋划高水平本科教育,促进学生刻苦学习、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学科专业更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吸引一大批学生投入基础学科领域研究。
建强高质量教育体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这五年,是教师队伍量质提升的五年。我国专任教师总量从2018年的1672.85万人增加到2022年的1880.36万人,学历、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支撑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指明路径。
改革举措有实效,喜人数据诉变化。五年来,教育服务贡献能力不断增强,描绘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图景。
——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蜀西湖畔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拥揽“人造太阳”的“科学岛”、拔地而起的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默默诉说着合肥迅速发展的“明码”:科技与教育。
近10年来,每年约7万名职校毕业生选择留肥,职业教育为区域发展提供了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是合肥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密码”。与合肥一样,在天津、宁波等地,职业教育依托产业办专业、专业链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链,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职业教育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如火如荼,高等教育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协调创新发展也蹄疾步稳。
近年来,教育部在全国布局建设了229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与行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深度合作,为产业和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高校全面服务和深度融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力支撑成渝地区、武汉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教育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日益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锚定国家战略推进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团队刻苦攻关,实现了我国海底钻机装备与配套地质钻探技术的突破,使我国海底钻机技术完成了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这是我国高校锚定服务国家战略、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
神舟飞天、北斗组网、港珠澳大桥超级计算机等一系列大国工程、重点领域中,高校提供了关键技术,助力突破多项“卡脖子”问题,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作出了贡献。
五年来,高等教育主动将自身发展“小逻辑”服务服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增强,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引领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科技攻关能力不断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果频出,绘就了科技报国、教育担当的壮丽宏图。
——深化科教融合夯实人才自主培养。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都以人才自主培养为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近年来,教育部持续深化科教融合,着力强化基础学科、卓越工程师、技术创新等人才培养,源源不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
面对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趋势,学科专业目录不断完善,“交叉学科”被列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深入实施,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培养创造型、复合型人才能力不断提升。
2018年至2022年,全国8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输送了大批博士和硕士,持续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新时代号角吹响,新征程使命在肩。在关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大叙事中,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教育人踔厉奋发、勇立潮头。
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望向蓬勃发展的雄安新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奋楫扬帆的长三角,江海交汇、经贸繁荣;鲲鹏展翼的粤港澳大湾区,高铁飞驰,人流不息……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14亿多中国人民阔步行进在通向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上。
康庄大道何以愈行愈远?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以建设教育强国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教育部坚定不移地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
今年,教育部党组把编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作为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谋划的重大战略举措,列为今年工作重中之重的“一号任务”,同时连续召开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并成立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
一系列举措,瞄向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任务要求,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策略、实现路径和政策举措进行系统谋划设计,形成教育强国建设的施工图和时间表,搭建建设教育强国的“四梁八柱”。教育系统锚定教育强国目标,立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对接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着重发力。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据测算,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
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飞跃背后,也面临着挑战。
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布局调整?
人口结构变化到了一个特定转折点,我们又该如何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如何加快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国家战略储备人才,向未来科技制高点迈进?
新时代,赋予教育更多新使命新任务。中国教育发出冲锋号令,向着“教育强国”发力迈进——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
为了充分释放科技活力,教育部启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工程,各高校的改革正大刀阔斧。
科研方向上,众多高校依靠学校优势学科开展原始创新、关键领域技术攻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如围绕新一代飞机、航天工程、雷达等多种国家重大工程型号任务开展技术攻关,并努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新机制上,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各高校奋勇争先。广州大学搭建“2+5”学科与科研创新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攻关行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其威海校区、化工与化学学院等相关方向进行学科交叉,大纵深自然采光技术、超声切割止血刀等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正在迅速推进……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
“双减”政策下,教育部做好科学教育加减法,把科学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从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适应科技革命新趋势的人才。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教育强国浪潮袭来,职业教育生逢其时,大有可为。
强化顶层设计,教育部与地方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鼓励地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本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一省一策,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省情和教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建设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一体两翼”格局。加快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制造业发展新动能铸造坚实的人才基础。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如今,我国每年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输送数以千万计的毕业生进入社会,继续教育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强国路上,他们蓄势待发,必将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今年孩子上学,原来还以为我们每天都要花二三十分钟送她,没想到家门口的学校这么快就建好了,这下可方便了。”不久前,带着孩子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实验小学甘罗路校区办完一年级入学手续的刘女士笑得十分开心。
近年来,颍上县把缓解学位供给紧张摆在办好群众“急难愁盼”民生实事之首,大力实施基础学位保障工程,切实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锚定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宏伟目标,教育系统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学校、群体间教育差距。
——针对学前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优质普惠性资源不足问题,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推进优质普惠发展。
——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乡校际差距大问题,实施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加快优质均衡发展。
——针对普通高中多样发展不充分、部分县中水平不高以及群众职普分流焦虑问题,实施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促进优质特色发展。
——针对解决特殊教育资源不足、适宜性不强问题,实施特殊教育学生关爱行动,强化优质融合发展。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到2027年,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的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供给调整机制基本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扩充机制更加健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教育部重点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重视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深化研究Z世代青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不断优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与此同时,教育数字化实现历史性跨越,也为建设教育强国开辟了全新赛道、增添了强大动能。教育部积极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感受到教育的温度,在建设教育强国的道路上,全社会正在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张蓝图绘到底,征途虽远,行则将至。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的赶考路上,教育系统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本报记者 高毅哲 欧媚 张欣 程旭 见习记者 郑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