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律师网
 

教育资讯

华中师范大学构建“五大体系” 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日期:2025-02-28 来源:| 作者:| 阅读:0次 [字体: ] 背景色:        

华中师范大学构建“五大体系” 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立校之本,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构建人才工作“五大体系”,全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强支撑。

构建师德涵养体系,筑牢教师思想根基。一是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明确党委书记和校长为教师工作第一责任人,完善议事规则,切实加强学校党委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出台《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学校党委、二级党委(党总支)、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的师德师风工作机制,压实基层党组织责任,严查严处师德失范行为,严格师德考核结果运用,不断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实效性。二是榜样示范引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举办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致敬校史里的“大先生”,讲好“楚天园丁奖”“荆楚好老师”等身边的好老师故事,编印《“画说”师德师风》“口袋书”,制作师德师风宣教“微视频”,营造浓厚尊师重教氛围。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成立“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新时代师德师风研究中心”,完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跟进开展思想动态调研,组织人才“研修班”、高层次人才聘任仪式、留学回国人员国情培训、新入职教师入职宣誓和退休教职工荣休仪式,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归属感和事业荣誉感。

构建精准引才体系,支撑“一流学科”建设。一是明确引才方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围绕学校发展规划,超前谋划学术前沿人才布局,发挥学校人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把关定向、职能部门协同联审、教学科研单位学术组织综合评议作用,畅通引才绿色通道,保证人才引进质量。二是完善引才机制。修订《人才引进管理实施办法》,完善“预聘-长聘”制度体系,实施教师岗位聘用“特任制”“双轨制”,提高人才薪酬待遇,完善科研经费配套,创新团队建设模式,不断提升引才竞争力。聚焦教师教育特色,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规范遴选聘用程序,通过与兄弟高校开展人才互聘、聘请行业知名专家、返聘优秀退休教师等方式,强化优质师资供给。三是提升引才能力。坚持“国内国外”并重、“走出去请进来”结合,多渠道开展招聘宣介,组建引才团分学科、有侧重地赴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知名科研院所延揽人才,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桂子山”学术系列分论坛,实施博士后“菁英计划”,建设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文科综合楼、理科综合楼和教师公寓等工程建设,持续改善教学科研和居住生活条件,多措并举提升引才聚才吸引力。

构建发展支撑体系,支持人才脱颖而出。一是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实施“学者名师”支持计划和青年科学家团队建设计划,落实校领导联系支持重点人才制度,出台青年教师和博士后队伍建设特别支持举措,设立“华大博雅才志基金”,建立“人才学校-学术沙龙-项目辅导”传帮带机制,深入学院开展人事政策“面对面”宣介活动,坚持一人一策、贴心服务、精准支持,助力优秀学者成长成才。二是发挥科研平台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夸克物质及探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智能生物传感技术与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育人功能,构建“人才-科研-产业”一体化发展链条,引领教师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快速成长。三是数字赋能教师成长发展。发挥学校教师教育和数字教育优势,实施基于数据驱动的“教师一张表”工程,推进“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建设智能综合的教师教育实验实训平台,构建智能教学服务和课堂教学智能督导平台,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学变革与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打造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分类发展。一是优化教师聘用制度。修订《教师岗位聘用办法》,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突出分类分层要求,出台成果分级分类目录,区分学科领域、岗位类别、研究类型,建立多维立体岗位体系。将为本科生上课和学生工作经历作为晋升高级岗位的基本条件,采取“定性与定量”“教师与学生”“部门与院系”相结合方式评价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二是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出台《教职工考核实施办法》,发挥团队、院系、同行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丰富评价手段方法,立足岗位特点实施分层分类考核。探索实施长周期评价和团队评价制度,试行聘期考核“优秀”等次下一聘期免考机制,对于从事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优秀人才,可延长考核周期。三是优化二级单位考核细则。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一流产出为标准,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任务,区分“常规工作”“重大任务”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统筹评价各单位目标达成、内涵发展及特色建设等方面成效。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和共享,对考核评价结果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科学利用,形成考核评价出干劲、出业绩、出人才的良好导向。

构建荣誉激励体系,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一是推进教师荣誉制度建设。对标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新要求,设置综合荣誉、教书育人、科研成果、党建思政和管理服务等类型,推进“立德树人”教师荣誉制度建设,统筹做好“校长奖”“桂苑名师”“好导师团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和“三育人”等典型的宣传表彰,激励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二是优化成果激励机制。坚持分层激励和突出重点导向,修订《成果奖励实施办法》,注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育人成果奖励权重,突出学科导向和学科建设贡献,注重对院系、学科、团队的整体绩效评价,加大对标志性和高水平成果奖励力度,鼓励教师融入团队、集中攻关。三是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建设,实施以科学评价和业绩考核为基础的绩效分配,完善基于岗位任务的高层次人才薪酬制度,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切实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特别声明:本网站上刊载的任何信息,仅供您浏览和参考之用,请您对相关信息自行辨别及判断,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如您知悉或认为本站刊载的内容存在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络服务提供者或进行网上留言,本站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联系电话:13691255677。


 

扫一扫,关注

电话:1369125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