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律师网
 

理论观点 >> 热点评析

大学校园开放,为何社会抱有更多期待?

日期:2024-01-06 来源:| 作者:| 阅读:0次 [字体: ] 背景色:        

文源新黄河客户端

1月1日,“行在清华”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我校师生员工畅行北京大学校园的通知》:近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校经过友好协商达成一致,自2024年1月1日起,两校师生实现畅行互通。

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开放一直是热门话题。此前北大一名教师“跨栏”进出学校并呼吁改变门禁制度,更是引发广泛讨论。大部分人认为,是时候让大学回归开放常态了,以管理之便为借口关上高校大门,与大学兼容并包的精神相违背。也有部分人认为,开放应该有序,保障教学秩序是高校的首要职能。

事实上,许多高校已经响应了社会呼声,率先做起了开放表率。据报道,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此前已发文,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进入校园。此外,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于近日面向公众开放了校内冰场,冰场上已能看到市民冰上嬉戏的身影。

大学为什么要开放,道理已经被翻来覆去讲过很多遍了。于情,大学是自由平等、开放包容的精神象征,也是很多人向往知识的具象载体,关上高校的大门,无异于斩断了高等学府与普通人的精神联结。于理,大学集中了很多社会资源,一些公立大学的图书馆、阅览室、操场等设施具有社会公共属性,在师生优先的前提下,亦不妨向公众开放。

大学开放,并不是从今天开始的。历史上瞿秋白、沈从文、丁玲等名人大家曾是北大的“旁听生”;今天的一些考入名校的学霸,当年曾有到名校参观的启蒙经历。从当年的“外来客”到后来的“主人翁”,正是因为在心里种下的一颗向往种子,才指引着他们日后奔赴而来。

尤记得,当年在广州大学城上学时,小谷围岛上十所高校互不设围墙,师生可以相互自由流动。过条马路就能去隔壁学校吃中饭,再一抬脚就能到另一所学校蹭个课。夏天一入夜,内环马路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散步锻炼的学生老师,转一圈还能结识好几个学校的老师学生。公修课的“十校互选”,更是直接让教学资源实现跨校流动。

这些过往的种种以及人们对于大学之大的自然想象,都让社会对高校的开放抱有更多期待。目前部分大学的开放,还有一些附加时间或条件的限制,有条件开放也是回归常态化开放的可贵一步,但社会所期待的,显然不仅仅是被允许进入校园,开放最终要实现的,还是在于校内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一言以蔽之,是否开放,何种程度的开放,不仅仅是姿态的问题。不管是清北两校互通,还是“十校互选”,归根结底是要开得其“法”,让开放成为打通资源的有力举措。让社会上的人可以亲近高校是一方面,公共设施的开放,让老百姓可以享受教育、文化、体育锻炼等资源,才是常态化开放的核心要义。希望高校通过优化管理,把高校大门越打越开,社会公众也要以高素质“双向奔赴”,共同促进大学校门越开越“大"。



特别声明:本网站上刊载的任何信息,仅供您浏览和参考之用,请您对相关信息自行辨别及判断,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如您知悉或认为本站刊载的内容存在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络服务提供者或进行网上留言,本站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联系电话:13691255677。


 

扫一扫,关注

电话:1369125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