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律师网
 

理论观点 >> 研究交流

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

日期:2023-12-12 来源:| 作者:| 阅读:12次 [字体: ] 背景色:        

王洪才、赵祥辉、肖小聪: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

来源:《法学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

【摘要】:在普通本科院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是一项颇具战略意义的教育改革探索,南昌工程学院瑶湖学院在此开创了一个先例。通过对瑶湖学院管理人员、专业导师、任课教师等一线教育改革参与者的实地调查,发现瑶湖学院在教学环境创设、教育举措革新、专业导师制度建设以及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面对改革的新形势与新问题,瑶湖学院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学院文化氛围;健全制度规范,完善治理方式;完善导师制,促进师生交流;精简课程,广泛开展创新教学实践,以推动改革的纵深发展。

【关键词】:南昌工程学院 瑶湖学院 拔尖创新人才 改革试验

一、调研背景与设计

南昌工程学院瑶湖学院于2014年10月15日成立,在管理体制架构上借鉴了兰州大学萃英学院,[1]致力于探索培养工程类精英人才、建设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区的可行路径。为促进南昌工程学院瑶湖学院改革进程快速、健康、持续发展,2016年3月14日至18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王洪才教授科研团队对瑶湖学院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地调研,并基于一手的研究资料,针对瑶湖学院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与教育教学规章制度。2016年10月20日,瑶湖学院正式召开院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会上全体委员审议通过了瑶湖学院201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阶段工作重点、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教学规章制度。会后,瑶湖学院按照会议精神,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按照新的战略规划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改革与调整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故而时隔一年多,王洪才教授科研团队再次受邀对瑶湖学院进行调研回访,针对瑶湖学院制度执行效果与存在问题开展追踪研究,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在本次瑶湖学院调研中,科研团队针对瑶湖学院主要采用了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访谈了瑶湖学院行政管理人员4人、二级学院院长1人、瑶湖学院专业导师6人、瑶湖学院任课教师6人,并通过对瑶湖学院的实地观察与体验,收集了大量一手鲜活的研究资料。

二、瑶湖学院的主要改革举措

基于对南昌工程学院瑶湖学院管理人员、专业导师以及任课导师的深度访谈,对瑶湖学院的改革发展状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一)瑶湖学院的治理架构

瑶湖学院自成立之初,即由校长亲自兼任院长,教务处处长兼任副院长,这一领导框架既彰显了南昌工程学院对瑶湖学院创办的高度重视和对教育改革的坚强决心,也对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此外,瑶湖学院以院长、副院长为领导核心,组建起院务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兼具学术声望和管理经验的二级学院院长和专家担任。此外,瑶湖学院制定、出台及完善院务委员会章程,针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管理、党团建设、对外交流等工作进行审议和决策,制定相关专项管理办法与条例,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由于领导的重视和显著的改革成效,瑶湖学院在基层治理和制度创新上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这为瑶湖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试验提供了充分的管理支持与政策保障。

(二)瑶湖学院专业导师构成

为加大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与科研素养,瑶湖学院确立了本科生专业导师制。[2]经过三年的改革试验,瑶湖学院逐渐形成了一支来源多元、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专业导师队伍。瑶湖学院专业导师主要来自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和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与瑶湖学院的专业设置具有一致性。在专业导师选聘条件方面,专业导师应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具备在研课题,同时在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经审核合格方可通过师生双向选择方式确定其专业导师资格,聘期为三年,可指导3~5名学生;专业导师主要职责在于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使其具备一定的科研意识,为进一步在国内外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瑶湖学院任课教师选拔

为进一步深化工程类精英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瑶湖学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了一支覆盖专业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以及通识课程的任课教师队伍。瑶湖学院在选聘条件上,原则上要求任课教师需具备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及拥有相关课程教学经验,并敢于尝试创新性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3]探究式教学、[4]实践性教学[5]等;在对任课教师评价方面采用校院两级教学评估,并结合学生评教、专家评教等多种方式进行。

三、瑶湖学院改革成效与新探索

瑶湖学院自2014年建院以来一直在探索改革的合理路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探索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创造优越教学环境,促进师生深度交流互动

瑶湖学院自建院起便致力于营造现代、温馨而优良的教学环境。目前学院空间布局区隔明确,功能齐全。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瑶湖学院广泛设置小教室,配置可移动、便捷式、实用性的桌椅,提供多功能电子白板,为小班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保障;其二,学院设置休息室、咖啡间等场地,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休憩空间;其三,瑶湖学院的行政区域与教学区域、学生活动区域距离较近,方便管理人员与师生方面的深入沟通和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其四,瑶湖学院广泛设置研讨室,为师生沟通交流提供场地支持;其五,瑶湖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水利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平台,指导学生参加各项科研项目与竞赛。

(二)因地制宜,不断完善教育改革举措

自2016年中长期战略规划制定以来,瑶湖学院按照规划推进管理、科研与教学工作,并根据实际条件对战略规划方案进行了微调。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三元三阶课程体系[6]中的专业基础课下放到相关专业学院,由学生采取选修课的方式进行课程安排。这样既解决了瑶湖学院现有师资不足问题,也可使瑶湖学院学生在“插班”学习过程中产生“鲶鱼效应”,[7]促进瑶湖学院学生的成长发展;二是加大动态淘汰一优补机制的力度,学院将淘汰比例由5%上升至10%,并在大一第一学期末就开展淘汰与优补工作。这种动态调整机制产生了积极效果,有任课老师表示“淘汰制度保障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挂科率明显比普通班学生低一些”;三是适性调整导师制,将选择专业导师由大一推迟到大二上学期,从而保证了学生在选择导师时能够具备一些科研兴趣和学科基础。

(三)专业导师制实现常态化,科研指导逐渐加强

为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瑶湖学院创院之初即确立了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经过三年的运行已实现常态化,成效已渐渐显示出来。这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土木和水利学院的教师对担任瑶湖学院学生导师的积极性较高。有老师表示“做科研的老师比较多,科研项目不少,需要一些学生协助,因此对专业导师制也算是很有热情”。其二,导师们对指导学生大多出于指导学生和协助科研的动机,而非功利性需求。有老师就表示“我不在乎津贴多少,带学生也能帮我们做一些科研工作,并且我也希望瑶湖学院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走出几位大师”。其三,导师与学生已开展了多样化互动。专业导师制运行三年来,导师与学生之间逐渐构筑和形成了如邮件交流、导师组会、项目/课题合作、线下交流、聚餐、座谈会等多样化的交流形式。其四,已经呈现出一定的成果。通过导师指导,学生在科研项目、科研课题、科研竞赛、学术会议等方面都收获了一定的成果。有专业导师指导下的两名大三学生已经“参加了江西省的两个学术会议、申报了瑶湖学院的一个课题、并发表了1~2篇文章”。

(四)优化课程结构,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

瑶湖学院在建院之初确立了“四位一体”(创新性、应用型、国际化、高素质)[8]的人才培养定位,逐步丰富了课程结构,并努力探索和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结构方面,瑶湖学院努力贯彻战略规划中所构筑的“三元三阶”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横向上构建了专业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以及通识课程的模块,并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做出了区分,纵向上根据课程难度来区分了初中高的三阶课程。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学院的国际化水平,接轨国际教育制度,学院还实施了春、夏、秋三学期制。通过这些方式,瑶湖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方面,瑶湖学院实行小班化教学,[9]班级规模控制在20人左右,这为开展创新教学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首先,瑶湖学院在英语课程教学中采取翻转课堂方法,采用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教材,课前由学生小组一起学习讨论、制作PPT课件、上台展示、老师在台下予以点评,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和修正其知识的漏洞,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写作能力的提升;其次,为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和学生英语能力,瑶湖学院在双语/全英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师资,在专业课程中加强了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的探索;再次,在一些专业课和基础课程中,瑶湖学院教师也开始尝试探究式、案例式教学,如高等数学毛素珍老师就表示“课堂采取互动提问的方式,课堂氛围比较好”;最后,瑶湖学院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科研平台,开展课程实习、试验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设置了“学生创新基金”,资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据王红星老师介绍,“瑶湖学院提供了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导师可以以学生的名义报课题,指导学生出去的费用也可以报销”。由此可见,瑶湖学院在教学方式创新和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

四、对瑶湖学院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建议

瑶湖学院自建院以来即受到校内外各方瞩目,被寄予创新人才改革试验的厚望。通过调研,发现瑶湖学院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需采取对策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

(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学院文化氛围

瑶湖学院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学院文化氛围营造方面领先于学校其他学院,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有些基础设施需要增设与更新,许多老师反映“瑶湖学院楼层较高,并且电梯损坏时间较长,给上课带来许多不便”,并且“教室里的许多电脑病毒较多,教师每次都要携带自己的电脑来上课”。此外,瑶湖学院硬件的人群覆盖率不高。有老师反映“瑶湖的硬件还很不错的,但是总感觉设备对学生比较支持,但对教师不是很友好”。在学院氛围问题上,学生普遍反映“学院封闭压抑,不愿在学院多待”,有任课教师和专业导师也反映“对瑶湖没有归属感,上完课就走人,内心感觉并不属于这个地方,只是来上课而已”、“当专业导师就是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的一个教学任务”,这反映出学院只是单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育主导地位体现不够。

为此,瑶湖学院应当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回应师生的诉求。如学院应当积极联系校方和后勤中心,及时解决电梯故障,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要加快管理规章修订,开放教师对办公设备的使用权,方便教师教学。此外,瑶湖学院要加快营造自由、开放、温馨、舒适的家文化氛围,使教职工心生归属感。教学上要营造整洁、安静、雅致与勤奋的文化氛围,科研上要营造自由、开放、真诚、互动的文化氛围,办公上要营造出高效、服务、务实、勤政的文化氛围,让师生产生“一入瑶湖门,终身瑶湖人”的归属感。

(二)健全制度规范,完善治理方式

在调研中发现,关于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规范不够合理,不能充分调动任课教师教学的改革热情。关于激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和科研竞赛的学分冲抵制度未能有效落实,有专业导师反映“当前学生参赛还是不能够冲抵课程学分,而繁重的课程导致学生参加科研的时间不足”。在管理方式上,“封闭式”与“保姆式”的管理模式与“三自主”(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创新)培养有冲突。学院的管理模式影响到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指导与交流工作。此外,学院内部治理也比较封闭,虽然瑶湖学院也采取了一些诸如座谈会、交流会的形式来听取大家对学院发展的意见,但在真正涉及师生重大利益时,师生仍处于“失语”状态。

针对这些问题,瑶湖学院需要不断健全制度规章,同时完善治理方式,为瑶湖学院进一步的教育改革保驾护航。在工作量核算方面,相较于其他学院的大班授课,小班授课的瑶湖学院任课教师的授课工作量计算应按照普通班级的1.6~1.8进行核算,切实保障瑶湖学院教师的荣誉感与获得感;在学分互认方面,要为学生创新创业与科研活动大开绿灯,做好与相关课程的学分冲抵工作,从而保障学生有自由的时间从事创新科研活动,加强师生交流,更好地促进导师制的开展。此外,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吸纳教师和学生参与学院治理,共同促进瑶湖学院发展。为此,瑶湖学院应当采取开放、自由的管理方式,促进学生“三自主”培养目标真正落地。

(三)完善导师制,促进师生交流

调研发现,虽然瑶湖学院专业导师制度已经走向常态化,但作用发挥得并不充分。究其原因,一是导师的选聘、考核与激励制度还有待完善。如在导师选聘制度方面,现行导师制对教师的选聘主要集中在土木和水利两个学院。这样的选拔虽然保证了专业针对性,但也缩小了导师选聘范围。此外,选聘模式还不完善,因为“导师一学生”关系确定之前常常缺乏了解和沟通,并且存在“一定终生”状况;在导师考核制度方面,虽然瑶湖学院也制定了一些奖惩与督导制度,但实际落实情况不佳。有行政人员表示,“专业导师都是其他学院教师,管理比较困难”,专业导师也表示,“考核基本没有,瑶湖对我们没有什么约束,制度是制定了,但是执行起来比较困难”。这说明教导师考核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导师制的落实情况很难得到有效监控,质量也难以保证;在导师激励制度方面,行政人员表示目前采用了“薪酬+督导”的方式来激励导师,但收效甚微。对此专业导师表示“一年2000元的补贴太少,做导师基本还是靠个人自觉自愿”。这说明当前导师制度的激励还不足以激发导师的动机与活力。二是师生交流亟待加强。导师们普遍反映学生们“课程繁重、考研学业压力大”,平时基本没有什么时间组织交流。同时,导师们也对学生参与科研的时间是否过早、积极性是否足够、科研基础是否牢固存在担忧与质疑。比如,有导师谈及“时间比较紧,师生见面次数不是很多,时间上难以凑在一起”。

针对这些问题,瑶湖学院应当进一步完善导师制,促进师生交流。其一,拓宽导师的选拔范围,把那些热心指导学生、拥有横向课题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强的教师全部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完善“双向选择制”,实行“预备期导师制”和“弹性导师制”,避免出现导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僵化的局面,使导师制朝着灵活、开放、自由的方向发展;其二,加强对专业导师的考核。瑶湖学院需成立专门委员会,定期和不定期对专业导师的指导工作进行考核,从而及时调整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避免导师制流于形式;其三,加大对专业导师的激励力度。瑶湖学院需要提升对专业导师的补贴力度,设置专项经费,对那些考核中获得优秀以及指导学生获得校/市/省/国级奖励的专业导师进行奖励,同时授予荣誉称号;其四,探索导师组模式,完善导师制。在学生与导师不熟悉之际可以实行导师组/课题组进行集体指导,当师生之间比较熟悉之后进行双向选择实行“一对一”指导;其五,创设座谈会、茶话会、学术沙龙等为导师与学生提供交流的渠道。同时缩小课时量、加大科研学分的改革,将导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落到实处。

(四)精简课程,广泛开展创新教学实践

调研发现,一是课程量过大、学生压力太大,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的任课教师反映,“他们的课太多,我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没几个入学得好,每个人都是抱着及格的心态来的,有的时候他们还不如我教的其他普通班的学生”,有专业导师也指出,“一开始学生还能够帮我做一些科研事务,后来发现他们课程比较紧张,指导效果就不大好了”。这说明课程量过大会影响教学质量和科研指导工作。二是一些课程设置时间节点不合理。有老师反映“普通化学课不必设置到大一学期,这个时间点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很难看到化学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内在逻辑”。三是实践课程与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较低,学生缺乏课程自主选择空间。在教学方式上,突出问题是仍然偏重传统知识灌输,有任课老师表示“在瑶湖学院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与其他学院并无差别”,显然,偏向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将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道而驰。此外,当前的学业评价方式仍然是偏重于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老师们虽然也意识到了“传统考试对学生能力培养没有帮助,如果有可能也想探索新的考察学生能力的考评方式”,但实际情况还是更多地采取传统“一卷定成绩”的方式。

故而,瑶湖学院需要精简课程,加大创新教学实践力度。首先,瑶湖学院要真正贯彻落实“精品课程优化行动”“立体课堂构筑计划”,就必须要对课程体系进行“痩身”和“优化”,理清“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初阶课程—中阶课程—高阶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促进课程体系的调整与完善;其次,瑶湖学院需要在教师激励政策构建上下工夫,吸引更多的高水平师资加入瑶湖学院教师团队,同时也要做好对现有教师的扶持和培训,促进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的提升,进而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再次,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探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努力在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取得进展;最后,教师需要探索多元的考评方式,尝试把课程论文、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效果等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

【注释】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国家学历资历框架研究”(课题编号AKA160011)。

**王洪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赵祥辉,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肖小聪,南昌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1]兰州大学萃英学院,载http://cycollege.lzu.edu.cn/www/HdClsContentDispl.asp? Classld =1,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0月28日。

[2]参见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载《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3]参见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载《远程教育杂志》2012年第4期。

[4]参见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1期。

[5]参见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载《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年第9期。

[6]指从横向结构上,遵循专业发展逻辑构建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模块化三元课程;从纵向结构上,根据课程的难度系数,将课程区分为初阶课程、中阶课程、高阶课程,以标识课程的挑战度,推进特色人才培养。

[7]参见黎会:《“鲶鱼效应”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7期。

[8]参见王洪才:《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树立的四个理念》,载《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21期。

[9]参见李宏敏:《我国高校实施小班化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载《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2期。



特别声明:本网站上刊载的任何信息,仅供您浏览和参考之用,请您对相关信息自行辨别及判断,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如您知悉或认为本站刊载的内容存在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络服务提供者或进行网上留言,本站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联系电话:13691255677。


 

扫一扫,关注

电话:1369125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