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数量以及质量上都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规格的需求。新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打破职业教育的“天花板”,畅通职教学生的发展通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主线,提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要求,对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作出总体安排;并提出计划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达到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10%的目标,显著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质量和吸引力”。职业本科教育在历经多年论证走向全面实践的过程中,已逐步明晰了其对于深化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战略性意义。作为落实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举措,在明确了“为什么”“是什么”之后,关于职业本科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培养得怎么样”等问题的探究已然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战线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本文就此加以阐述 。
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新时代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服务贡献能力的重要举措。职业本科教育“培养什么人”是其发展的首要问题。确立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规格,首先要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明确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密切关注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之间的依存关系,找准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定位,切实发挥职业本科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一)契合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以及数字化、自动化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良好技术素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产业人才需求的主体。与此同时,掌握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也备受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重点振兴产业青睐。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截至2025年高技能技术人才需求人数分别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43万人,航空航天装备领域96.6万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120万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128.8万人。高技能技术人才的质量只有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带动下才能相应提升;与此同时,高技能技术人才的规格只有在多方面拉动下不断高移,才能够应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前进的步伐。
以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为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结合空间大,应用范围广、涵盖技术多,主要聚焦在通信网络、下一代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软件、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三网融合等范畴。其中,下一代物联网、三网融合等不仅仅是单一产业,而是包含了多个产业以及核心技术在内的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升级换代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这便对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为主的电子与信息大类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伴随我国人口和劳动力规模与结构变化对就业形势产生的深刻影响,经济的发展将更加依赖劳动者技能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还会提出新的要求。
(二)把握人才供给结构的内在逻辑
人才供给结构与产业需求结构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人才供给的数量、质量、规格、类型和分布等,都会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进行相应调节。产业需求结构与人才供给结构的相互匹配,体现在产业人才需求的类型和规格与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匹配。以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中的“电子与信息”专业大类为例,该大类包括“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通信类”“集成电路类”等4个专业类和18个专业。其中18个专业中有11个专业在职业本科院校开设,开设率达61.11%,专业布点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软件工程技术(11个)、大数据工程技术(9个)、计算机应用工程(6个)。可见,当前仍有1个专业未涉及专业布点,为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提供了参考,为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空间。
对于已涉及布点专业而言,当前还亟需从规模扩张式向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变。就软件工程技术专业而言,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为在校生开设的软件相关专业近100个,而软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人才培养体系尚需明晰、复合型及多样性人才供给相对不足、人才培养体系未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最新需求、课程设计创新性有待提升、教学灵活性有待增强问题仍有体现;就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专业而言,尽管2018-2020年已有345所普通高校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建设资格,173所职业院校获批“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科专业建设资格,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的学科专业建设依旧相对滞后,仍然处于以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因此,可以说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原始动因和持续动力源自产业发展。产业规模越大、发展越快,对人才的需求越旺盛,教育规模就越大、发展就越快。同时,产业升级速度越快,对人才需求的规格、类型和层次的要求也就愈加多样,学校便亟需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与产业需求加以匹配,进而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三)找准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定位
对于人才分类而言,大致可分为以发现和研究科学原理为主要工作的学术型人才,以及能够将科学原理运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可以为社会带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其中,由于存在所从事专业实践活动的差异,应用型人才又可以分为从事设计、规划、决策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从事执行及工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从事操作及技艺的技能型人才。对于职业教育内部而言,职业中等教育主要培养以初级技术技能人才为主、中级技术技能人才为辅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会做”,通过掌握经验实现“熟练”技能目标;职业高等教育主要以培养中级技术技能人才为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辅的高级技术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策略技能,不仅“会做”还要“做好”;而职业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本科教育是指培养拥有技术理论基础、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会做”“做好”,还要能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甚至要拥有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可以被称为工程师甚至是高级工程师。
由此,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教育体系内部需要与外部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应用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具备创新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的产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本科教育的实施路径
职业本科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直接推动的产物。职业本科教育“怎样培养人”是其发展的路径问题。就学校层面而言,在其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过程中,要着力在“产、学、研、创”等方面适应产业的需求和发展,要把服务好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作为学校发展的使命担当,而不仅仅是考虑自身的需要和发展。具体而言,企业是具有复杂结构的生产组织,产业是所有企业的总和。对于企业而言,至少可以涉及产业面向、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岗位设置等几个方面;对于学校而言,对应着专业、课程、实践实训、就业等。于是,产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之间真正实现融合发展,就是要在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明晰若干个映射关系,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建构起产教融合的路径和通道,进而明确职业本科教育怎样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
(一)专业(群)对应产业链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
产业是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于是,学校的专业与产业对应,专业群与产业链对应,同时专业群还可以支撑甚至引领产业链的发展。因此,首先要明确专业定位,即找准该专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了解相关专业群和产业链之间的对接关系。通过学校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成功对接,可以有助于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应。以G省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群为例,其对应了所在省战略新兴产业中的大数据产业。专业群所在学校围绕所在地区促进大数据发展的相关政策,结合产业调研分析,聚焦数据存储与处理、数据云平台运维、数据分析、数据展示等大数据产业链中的四个重点领域。通过分析产业链技术需求和典型工作技术岗位群,构建面向产业链的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等五个专业组成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群,进而实现专业群与大数据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二)课程体系对应技术(链)实现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深入融合
课程是专业的基础,是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是一切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性因素和其获得的教育性经验的集合。而技术(链)是产业的基础,大体可分为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由于存在产品之间上下游的链接关系,进而自然形成一种技术链条;另一种是来自于对技术的获得和使用,并以技术为前提形成一种技术之间的链接关系,可以称为技术的承接关系。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首先需要画出专业与产业对应的技术链条,与此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技术的进步与沿革,从而把技术链条映射为课程体系。反过来,学校在科技研发方面的进步也同样可以促使技术的进步,进而能够催生新的技术链条。以 C市工程机械运用技术链对接课程(体系)为例,依据零部件及系统总成、机械部件装配、电液系统装配、整车装配调试、售后服务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整个技术链条所展示的产品上下游链接关系,设置了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机械制图、电子电工、液压与气压传动、装配钳工实训、柴油机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施工、工程机械服务营销等多门课程与之匹配。
(三)实践教学体系对应业务模式助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就业有机衔接
产业的业务模式依赖于技术的应用创新,技术的应用创新理应来自实践,而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技术创新应用的源泉。为适应产业的发展需求,学校需要通过提供实训场地和实践教学环境以及部分设备和资源,企业需要提供生产实践中所用的新型设备或部分经费,从而二者构建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共同开展来自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凭借实践教学能够直接上岗并接触到新型仪器设备,能够保证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符合一线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而有助于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有机衔接。以S校电子商务业务链对接实践教学体系为例,电子商务可细化为信息系统引导、会计基础业务项目、生产企业ERP 项目、小型系统数据库设计项目、远程网络访问项目、市场营销实战项目、创新实践项目、信息化平台应用项目、生产企业SB0项目等业务流程,它包括了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大部分内容。因此学校通过提供信息系统引导、会计学基础、市场营销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SAP Business One认证课程等,进而以真实项目构成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对应电子商务产业链中的业务链。
(四)就业体系对应岗位链条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前瞻性
产业的商业模式由业务流程构成,同时业务流程又由岗位组成。学校为了实现高质量就业,就有必要围绕岗位链建立起就业体系,以便于将产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学校的课程体系,使得岗位链条、就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之间能够形成闭环。具体实现过程为,学校经过对产业链、技术链、业务链、岗位链的分析,通过就业用人单位收集详细的岗位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实时减少、撤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岗位,进而形成企业所需求的岗位信息集合。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对岗位的认知和就业意向,建立自动化、智能化的就业岗位匹配与推荐,持续跟踪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情况以支撑课程体系建设,健全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联动预警机制,以期增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前瞻性。以 Q院智能网联汽车 V字型岗位设置(链)对接5个就业岗位族群为例,智能网联汽车的部件设计与仿真、代码与硬件实现、软硬件测试与验证等功能开发环节对应算法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分别负责智能网联汽车算法开发及大数据处理分析、根据项目要求进行软件部分设计、分析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零部件产品和技术的规范和需求等;整车需求定义、电子电器架构设计、电子电器系统设计等系统架构业务,对应着负责智能网联汽车整车系统、零部件或子系统整体功能定义架构设计、对整体进度管控及目标达成的系统工程师;道路试验与标定、整车网络测试验证、HIL 测试与验证等集成测试业务,对应着以验证控制器软件或零部件系统是否达成设计需求目标的测试工程师。
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除了在上述四个方面形成对应关系外,在队伍建设、技术研发、质量保障等方面也可以尝试实现相互映射。通过两两对接实现互为需求和供给,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教育人才供给结构与产业人才需求结构的精准匹配:一方面从产业需求的现实出发,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了解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情况;另一方面,利用技术手段,结合行业内所涵盖企业的岗位需求紧缺程度,从学历、专业、能力、素质、工作年限、技能、熟练程度、认证等多个维度为每一个紧缺岗位建立具体的岗位画像,以供学校精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课程体系等,进而实现学校的专业布局与产业经济和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职业本科教育的培养成效表征
职业本科教育是否能够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人才,主要是通过产业人才需求与教育人才供给之间的匹配程度判断职业本科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精准。区别于以学历为导向的普通高等学校,各类型、各层次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多种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最大程度满足市场多层次就业岗位需求,进而促使职业教育供给侧趋于平衡。其中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站在政治角度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站在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站在就业角度是为企业培养就业岗位所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通过了解分析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匹配关系,了解人才需求在数量、结构、质量等方面的紧缺程度,研判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供给符合程度,对于判断职业本科学校是否培养了产业需要、就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对于职业本科学校制定和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于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培养成效,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判断:
(一)根据产业人才紧缺程度动态调整专业
首先可以判断职业本科学校是否能够根据产业人才紧缺程度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实现精准发力。以智能制造产业为例,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智能制造产业链主要分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生产、智能服务三大部分。随着国民经济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能源资源环境的约束趋紧,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更多的企业主动开展智能制造建设的意愿更加强烈,智能制造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据统计,目前制造业企业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尤其是在制造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制造业从业人员中高职高专及以上人员的占比随之增加。预计到2025年,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需求量约为380万人,缺口数量将近100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以高职高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和工作人员为主要来源。根据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相关统计分析,包括职业本科教育在内的本科学历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的主体,占56.08%,高职高专学历占比28.74%,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占比15.18%。因此,根据当前亟需加大对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现实,职业本科学校只有找准办学定位,紧跟产业步伐,把握学校已有相关专业的办 学方向,动态地对专业进行 “调、并、增、停”,集中力量办好产业紧缺的特 色优势专业(群),实现学校专业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同步发展,便能够有助于对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定位加以明确,实现对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而培养出符合产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二)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如前文所述,为构建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进一步区分职业岗位划分和任职资格标准,形成相应的产教对接关系。依据《关于发布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信息的通知》(人社厅发〔2020〕17号),“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被定义为“从事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对智能制造装备、生产线进行设计、安装、调试、管控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其工作任务主要包括设计、研究、分析、开发、操作、应用智能制造相关技术。同时,按照智能制造产品生命周期,围绕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生产、智能服务三大核心内容,将智能制造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岗位划分为六类,即系统工程、设计工程、制造工程、运维工程、信息工程和管理工程。六类职业岗位对任职资格的标准又分为基本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其中,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十项内容,即终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智能化需求挖掘和分析能力、扎实专业基础、多学科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品德及职业道德、制订试验/工程方案并实施的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资源要素整合能力、运用现代工程设备与软件及工具的能力。专业知识会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需求而不同,机械工程、制造工艺、软件和计算机是各个岗位的共同需求,物联网与工业工程等课程具有明显的岗位特征;在软件需求方面,CAD、CAE、CAM、计算机编程软件、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软件等同样属于各个岗位的共同需求。因此,根据产业与教育的对应关系,职业本科学校通过明确技术技能人才定位、职业岗位划分以及任职资格标准,进而制定符合学校自身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益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发展实际相互对接,实现所培养人才的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相匹配。
(三)根据技术发展变化设置教学团队
当今社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对高校教师应对技术发展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因此为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不同类型的高校需要聚焦培养人才类型的不同,区分教师应对技术发展能力的要求。以智能制造领域为例,研究型大学以培养系统架构师和系统工程师为主,兼顾系统应用集成;应用型大学聚焦应用集成与技术支持,注重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的产业需求人才,注重复合性和可持续性发展。那么职业本科学校在建设教师队伍时,便需要根据产业中的技术发展变化,更加贴近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的前沿,打破专业边界甚至是学校边界,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内外的人力资源,创新性地建立“任务型”教师工作团队,适当调整与整合教学内容和建设内涵,以灵活的组织结构满足产业升级对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切实解决制约技术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瓶颈”问题。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问题的关键途径。当前我国职业本科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厘清教育供给对接产业需求的底层逻辑,明晰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映射关系,使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相互匹配,对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康发展,服务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年第6期作者|宗诚(中国教科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