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授们的人生历练(每个大佬都有低落时)
来源 | 光石法学苑、知乎等
又是一年焦虑时实习就业?还是考公、法考?抑或是继续选择考研,选择一场孤独的狂舞?
年轻稚嫩的法学生猛地被迎面而来的诸多抉择砸懵了头。
我们犹豫不决,我们痛苦,我们焦躁不安,我们不敢做出选择,我们害怕面对选择后可能的失败。我们把人生的一次失败当作是决定一生命运的主宰,仿佛这次没有成功就意味着整个人生的崩塌。
其实那些令我们无限崇敬、学术造诣精深的法学教授们的求学之路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他们也曾有过选择的彷徨,也曾有过落榜的经历。当年的他们或许也和今日彷徨的我们一样无措,但隔着几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我们会发现一时的失败不算失败,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历练。
世界上的每个人本来就有独属于自己的发展时区,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伐,或许法学家们当年的落榜之路会给今日的我们一丝思考。
#1 朱庆育
朱庆育,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法典评注研究中心主任
朱庆育教授是今日民法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人物,当之无愧的一流学者。但其青年时代也曾和诸多学子一样,面对考研中国政法大学失利的尴尬境地。
他本科成绩不够优异,又不是学生干部,自然没有保研机会,而考研之路更是一波三折。据朱老师回忆,他从小身体就差,面对强度较大的考研复习,身体越来越吃不消。临考一个月左右,身体终于垮了,整晚整晚睡不着觉,一看书就头痛欲裂。别人进入考前冲刺,他却每天发呆出神。勉强参加考试的他自然成绩不佳,政治只考了40多分。
同如今考研失利的学子们一样,他也迫不得已离京找工作。最终回到了家乡的检察院,在检察院一边工作一边准备二战。在办公室读书,办案子也带着书。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朱老师终于成功上岸。
相较于履历金光闪闪的保研人而言,考研失利回乡二战的朱老师是失败的。但隔着时光长路回溯,我们会发现一路顺遂的那批同学值得羡慕,但屡败屡战的朱老师也同样值得敬重。
#2 周佑勇
周佑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主任、教授。
在大学期间,周佑勇即表现出对于社会敏锐的观察力与对法学深入钻研的兴趣。那时的他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里,为后来的法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说:“我觉得中国当时改革开放到那个时候的确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我们需要一个对体制、机制的反思和思考。”
在青年时代他就已展现出过人的学术天赋。在同期同学尚且懵懂之际,他就开始尝试学术写作。他沉稳坚定,不沉溺于外物、不耽于享乐,在同学们眼中是“天生搞学问的人”,而那时的中南政法学院也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并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
学校的支持、自身的过硬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看似天时地利人和俱备,只差上岸,但令人错愕的是,他却落榜了。
好在1994年,毕业两年后,周佑勇成功考上武汉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继续他的学术之路,最终成为法学大家。
#3 黄继坤
黄继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法学硕士,清华大学刑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博士后,曾任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现任教于湖北民族大学法学院。
黄教授与法学的结缘可称奇妙。他最初并非法学专业学生,1995年大学英语专业毕业之后,被分配回老家当了一名农村中学英语老师。在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区工作,他面临着恶劣的生活环境与艰难的经济处境。后来,因经济纠纷得罪人的他惹上刑事诉讼,为此才开始自修武汉大学法学本科。
他后来决定考研,但相较于法学本科生,他在考研路上面临着更多困难,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是一项极困难的挑战。2002年他报考武汉大学,当年落榜,又用一年的时间改报中南政法学院,以高分上岸,从此与刑法学结缘。
半路出家、落榜武大的黄教授之经验或许也可给今日的非法本学生以鼓励。一次失败没什么大不了,它是我们通向成功路上的经验包与垫脚石。
#4 药恩情
药恩情,硕士学位,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法学专业学术带头人。
相比较于以上诸位教授,药教授的经历更加富有戏剧色彩。他曾是大学里的一名保安,1991年中专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努力求学。从1992年起,经历了大专到本科生的学历转变,后经三次考研,最终于2002年以超过录取线20多分的成绩,成为了山西财经大学经济法专业年龄最大的研究生。
经过不断地努力,他如今已成为了中北大学法学专业副教授,不仅出版了一本专著和两本法学教材,所讲授的课程也一直深受学生喜爱。
药教授不止落榜一次,不止失败一次,却依旧成为值得我们敬重之人。可见命运掌握在强者手中,一次失败决定不了人生的轨迹。今日的我们站在远高于药教授的起点之上,又何必害怕尚未到来的失败呢?
岁月如流,就如月在当空,照着我们每一个人,但是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我们也不必一定要和别人的步伐一样,偶尔的一时落后并没有那么重要。
相较于枉自蹉跎,我们更应在自己的时区闪耀:去爱,去生活,去尝试 去失败。如果我们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们勇敢追求,就不必害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