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热点、理性述评、针砭时弊、激浊扬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与此前历次党代会对民办教育的提法确有明显变化。我们这样理解:之前党代会报告,强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主要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也就是“有无”的问题;现在提“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主要解决规则建设,也就是“好坏”的问题、“质量优劣”的问题。
“研学游”如何变“研学忧”炎炎夏日,各地“研学游”热度攀升,成为不少中小学生暑期生活的文化实践。与此同时,景区“人山人海”、排队“漫漫无期”、学习变成“席地打游戏”……部分文旅场馆和研学机构资源供给不足、优质服务欠缺等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大学生普法志愿者讲述“朋友圈”那些事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互联网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也伴随着各种“朋友圈”逐渐滋生,值得网民们高度注意。今天,我们就来听听海淀区大学生普法志愿者马霄阳同学给大家讲讲“朋友圈”的那些事儿。
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实际控制人、决策机构的负责人、校长等主体对民办学校的运行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实际上他们的行为也会直接影响民办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形象和声誉。”他们是真正的教育者还是“生意人”,他们是做教育还是做生意,直接关系着民办教育及教育系统的健康。
“免考拿证”让多少人深陷骗局?交钱后免考即可拿证、证书可代为挂靠赚取高额费用、还可放入人才库获得更多高薪岗位……《工人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培训机构以考证“躺着赚钱”为噱头,声称可以包办各类“资格证”,诱骗劳动者买证赚外快。
随着暑假来临,各地迎来研学高峰期。但近年来,研学俨然成为了一门“生意”,不少研学旅行费用动辄几千,却“游而不学”。“清北门口拍照打卡”“一半行程在路上”“好几千的研学费,既学不到东西,也玩不尽兴”,这是不少人对研学旅行的评价。
一些研学旅行,虽然打着学习的名义,但从行程看,仍以游为主。在路线设置上,甚至和旅行社推出的普通旅游线路无明显区别,研学地也只是“走马观花”式参观。
无论线上线下,暑期不少教培机构都在“贩卖焦虑”,培训老师(主播)们“情真意切”地告诉学生家长“××阶段是最重要的”,暑期得赶紧学习,否则孩子开学了就跟不上,或会被同龄人快速反超。
暑期校外体育培训亟待“拧紧安全阀”随着暑假即将来临,全国多地校外体育培训逐渐火爆。这些培训虽然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拓展体育运动兴趣,但其中也暗藏着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安全隐患。为此,北京市体育局近日发布《关于安全参加校外体育培训活动的警示提醒》(以下简称《警示提醒》),旨在帮助家长和孩子规避风险,确保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参与体育培训。
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开始。一些不法分子受经济利益驱使,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散布虚假信息、贩卖制造焦虑,针对志愿填报、招生录取等环节实施诈骗,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为此,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近年来个别地方出现的一些虚假诈骗情况,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咨询有关信息,勿存侥幸心理、勿信不实信息,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