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交流
打好“组合拳” 扎实推进校内减负提质增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党中央交办的重大政治任务。两年来,在教育部指导下,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抓好“双减”工作放在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位置,作为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研究部署,建立由20个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省、市、县、校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落实。
聚焦校内减负提质 全力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坚持协调为先,凝聚“双减”工作强大合力。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负总责,坚持统一领导、横向联动、上下齐动,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合力抓好“双减”工作落实。一是建立协调机制。自治区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第一时间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双减”工作协调议事制度、督办制度、通报制度和课后服务经费保障等八大工作机制。
打造引领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校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的重大战略安排。高校应当牢牢坚守“根”与“魂”,洞悉“时”与“势”,把握“危”与“机”,坚持目标驱动、问题驱动、成效驱动,全面强化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上先行先试,努力打造引领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力量。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是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的必然选择,是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内蒙古综合施策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强化课后服务,满足多样需求。完善经费保障措施,明确课后服务代收费、服务性收费标准,制定以财政投入为主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政策。截至目前,全区12个盟市103个旗县(市、区)全部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关心关爱教师十条具体措施,发放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确保参与教师劳有所得;合理安排课后服务师资,推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切实保障教师学习、备课和休息时间,缓解教师工作压力。
民营经济三人谈|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壮大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提质提速。作为民营经济的组成部分,民办教育事业在教育强国、增强文化自信和满足市场多样化教育需求方面,与公办教育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办教育事业发展,自2021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公布后,我国各地民办教育产业深入探索、不断转型,呈现高质量发展新景象。
全面认识和把握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重要遵循。深刻认识和把握教育的根本问题,对高校培养更多符合教育强国建设需求的高水平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校外培训机构完成全面转型 教育科技创新要有核心竞争力,校外培训治理任务仍很艰巨。暑假刚刚开始,某地就查处了一起违反国家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责令机构退还尚未交付给学生的服务费用合计超过1445万元。对于校外培训行业来说,“双减”是一道分水岭。“双减”两年来,校外培训行业走过了动荡,迎来了确定性。为了总结校外培训治理成果,梳理校外培训行业发展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专访了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
“三个有组织”促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才自主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福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水平。
同向发力同题共答 切实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打通校内外科学教育双向贯通堵点,实现“请进来”“走出去”有效联动,建立协同高效的科学教育共育机制。一是“请进来”。鼓励科技工作者进校园,邀请50多名两院院士兼任科技辅导员。广泛开展“送课到校”,为中小学生提供科普类课后服务。二是“走出去”。组织中小学校就近分批到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鼓励科技场馆定期招募中小学生志愿者参与讲解服务,2022年以来共招募超3万人次。三是“链起来”。实施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衔接行动,搭建平台支持中小学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引领中小学科学教育。